“我在成都信钰证券 ,亲眼看到‘诗和远方’怎样变出了真金白银!”
一位旅游发烧友在成都体验了一场深度游之后,在社交平台发布了这样一篇帖子,还原她的所感。
去杜甫草堂感受一番诗圣的神仙日子,不想这草堂每年能接待720万人次,收入4600多万元;
去东郊记忆追赶Z世代的潮流,观展、看秀、吃喝、逛潮店,没想到这里去年吸引了1800万游客,总收入能超过30亿元;
去“蜀宴赋”妆造一番,沉浸式体验汉文化餐秀,没想到他们一年收入都七八千万元了,马上还要去上海开分店!
去凤凰山看一场球赛,没想到小小球票能关联十几个景区、数十家门店,一张票根游全城,流量变留量,留量则直接变现。
▲杜甫草堂博物馆,游客参观杜甫像 资料图
“诗与远方”变出的真金白银,并不全然来自旅游本身,更多来自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所释放的“乘数效应”。
文商旅体融合,何以被提到关乎全域发展的高度?这要先从“消费”说起。
1、提振消费,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是捷径?
——不,是必答题
在成都、四川,乃至全国各地,很多前所未有的“经济”新词陆续出了圈:冰雪经济、簪花经济、户外经济、票根经济、首店经济,甚至婚登经济……
这种种名词之所以可以叠加“经济”,其效益的根源,正是消费。而这些消费的兴起,乘的都是同一股风——文商旅体的有机融合。
这股东风释放了消费活力,推动了千产百业发展,也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。所以将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作为提振消费的“快车道”,是毫无疑问的。
但对成都而言,推动融合并非找“捷径”,更是回应一道“必答题”。
提振消费是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,却也是难中之难。尤其在传统消费刺激手段效能减弱、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的当下,居民消费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。
这种变化之中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对精神共鸣的渴求,却是在不断攀升和释放的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国内出游3.14亿人次,同比增长6.4%;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.69亿元,同比增长8.0%,五一文旅订单较2023年同期增长30%,文旅热度创近三年新高。
这份热度在成都尤其明显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成都共接待游客1551.6万人次,旅游收入129.1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6.2%、11.6%。此外,成都还入围国内十大热门自驾游城市TOP1、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五、入境游热门目的地前五……与此同时,商业街区人头攒动,赛事活动一票难求,共同点燃了消费热情。
▲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,邛崃市夹关古镇文化节目丰富多彩,热闹非凡 摄影:韦爱萍
新的消费逻辑之下,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,已不仅仅是顺应市场需求,更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“必走之路”。基于此,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旅游是综合性产业,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。”这深刻指明了融合发展潜藏的巨大能量。
去年5月信钰证券 ,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京召开,系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重要会议。
从省级层面来看,今年以来,河南、湖北、福建、江西等全国各地纷纷以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重要会议。
作为文旅大省,四川更是蝶变图强。2025年6月17日,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,大会审议通过了《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》,清晰绘就了“诗”和“远方”的四川画卷。
贯彻中央与省委的部署,利用好自身禀赋资源,成都必须答好这道“必答题”。
2、探新路,要摒弃传统?
——不,要优势再造
文旅消费市场虽热,但也并非“全然一片大热”。
一个显著的现象是,不少传统旅游目的地、传统旅游消费项目正在失去吸引力。旅游热但旅游消费不热等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。
传统模式正面临挑战,这是热度之下的现实。
在“传统”的另一端,“人财两旺”的出圈例子却比比皆是,其秘诀正是融合创新。
冰雪不是只在哈尔滨才有,在成都的都江堰市,年均超15万滑雪爱好者涌入融创雪世界(热雪奇迹),承接10余万人次专业滑雪训练,2024年冰雪旅游营收超1.3亿元。
▲央视报道成都热雪奇迹视频截图
都江堰的好山好水,也不是只能用来拍拍照片。今年3月,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在成都都江堰市火热开跑,35000名跑者齐聚这座“三遗之城”。“文旅+赛事”的引擎激活了消费热力,一场马拉松为当地带来约4.6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。
人们更愿意为什么样的旅行“买单”?不再是传统的、单一的、千篇一律的。游客们更愿意为深刻的体验、新奇的探索、情感的共鸣,以及优质的服务来花钱。
山还是那座山,水还是那片水,景还是那些景,骨子里的在地文化也依旧是灵魂至宝。但讲故事的方式,是时候融合升级了。
对成都而言,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,绝不意味着摒弃传统,而是优势再造与系统集成。
看优势,这座得天独厚的城市,文化底蕴深厚、旅游资源富集、商业消费繁荣、体育赛事高能,具备融合发展的绝佳条件。
论“文”,成都2300多年“城址未迁、城名未变、中心未移”,“金沙—三星堆”古蜀文化遗存,都江堰、杜甫草堂、武侯祠等名胜古迹,四川戏剧、川菜、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为文化富矿。
▲川剧变脸 摄影:王一鹏
论“商”,作为万亿消费城市,成都累计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。仅2025年第一季度,成都就累计落户首店148家。今年上半年,成都市离境退税“即买即退”商店也已达50家。从太古里到SKP,从铁像寺水街到东郊记忆,成都的商业街区始终是消费活力的核心载体,为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平台。
论“旅”,青城山、天台山、西岭雪山,太古里、宽窄巷子、熊猫基地,还有3000余家书店、200家艺术空间、100余家美术馆、172座博物馆,以及无数秀美乡村,让人流连,构成融合的广阔空间。
论“体”,成都赛事不断,更有着全民运动的好氛围。据统计,去年成都举办了包括汤尤杯羽毛球赛、国际乒联混合团体赛、霹雳舞世锦赛在内的国际、国内赛事70余项。今年,成都举办国际、国内赛事89项,赛历仍在更新。再过不到一个月,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也将在蓉盛大开幕,世界将聚焦成都。体育赛事正成为融合发展的又一动力来源。
▲成都2024汤尤杯,汤姆斯杯决赛,中国队夺冠 资料图
“文商旅体”各有精彩,且优势突出。将精彩与精彩有机融合,优势再造,活力重塑,定能走出一条无限精彩的新路。
3、文商旅体融合是要素叠加?
——不,是重构
文商旅体融合的核心在于“融”。但融合却不是简单的“拼盘”,而是深层次的价值重构、场景创新与系统集成。
就以成都正大力推动的“票根经济”为例。在成都,看完一场精彩的演唱会或是参加一场大型展会活动、一场体育赛事,往往能凭借票根或活动票证享受一系列城市文旅体验。可以免费逛景区、深度体验文博场馆,甚至享受一系列美食、休闲娱乐等消费的优惠减免,实现“凭一张票根游全城”。
今年“五一”,来蓉看演唱会的游客能凭“小小票根”游览西岭雪山、武侯祠等十几个景区景点,惠及人数超过7万人。这正是用小票根巧妙切入,串联起城市的文、商、旅、体等多元要素场景,释放叠加的消费活力。
再如,成都文旅集团打造的“夜游锦江”,如今已成为成都夜间消费的新名片。小小游船背后所串联与集成的元素可太多了。“夜游锦江”航线以成都自古以来繁荣的商贸文化为底色,以沉浸式体验“十二月市”“李白诗会”“薛涛爱情传奇”等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,游船体验的过程中,还植入了水岸演绎、国潮市集、汉服雅聚、古彩戏法、互动体验等新业态。2024年,“夜游锦江”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。
今年,“夜游锦江”又上新了。游船+火锅、游船+品茶、游船+直播、游船+KTV……皆是一票难求。文化是自古流淌至今的,游船串联的要素也并不新奇。但将文化与各方要素深度融合、系统集成、创新表达,全新的场景就诞生了。成都的老故事,就讲出了新体验。
▲夜游锦江 资料图
关于文商旅体融合的成都探索,还有许许多多的新惊喜。尤其是,当融合的范围不断扩大、加深,就如同一根无限延长的杠杆,能撬动千行百业,能托举城市发展。
探索文旅+电竞,今年11月的“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”,预计将有超20万境内外粉丝跟着赛事来蓉旅行。
探索文旅+影视,全网话题量破40亿的红果短剧《家里家外》掀起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新热潮,剧中的众多成都元素让其关联的“川渝文化”“蜀地美食”搜索量激增300%。
探索文旅+低空,四川翔彭智航科技在彭州市各景区开通了15条“云端外卖”航线,年飞行超3000架次。
这些“文旅+”的融合场景,本质正是成都基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有机探索。
▲无人机正在配送咖啡 资料图
文商旅体融合,怎样融合?融合什么?答案或许在于无穷的想象和坚定的实践。敢于创新创造、善于出奇制胜,就一定能在融合发展中催生更多“化学反应”。
这就是成都的新机遇,在遍地皆“场景”的成都,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,必将“蓉”出一片新天地。
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信钰证券
米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