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骞凿空西域之后,两汉多次出使西域欧维策略,其中包括访问安息帝国,史记、汉书对中西亚风土人情多有描述。更为重要的是,张骞等汉使出使西域后,带回了一些当地蔬菜,说明他们观察仔细,清楚的知道引进一些实用之物。
按照西史描述,西亚地区也有食用面包的习惯,比如面包是苏美尔和安息帝国的主食之一。其中,安息帝国位于丝绸之路,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,其饮食文化融合了波斯、希腊等地的传统,面包在当地有重要地位。
问题在于:既然面包是安息帝国的主食之一,既然汉使连蔬菜都有引进,那么为何不引进面包技术呢?原因很简单,如今我们吃的松软的甜甜的面包,其实是近百年来的产物,以前的面包又硬又寡淡,压根就难以下口。
关于西方古代面包硬度,这方面的材料较多,反正硬到可当板砖。更糟糕的不是味道寡淡,而是里面还会被添加木屑、碎石等。即便现代,也可以看到欧洲人用电锯切割面包的视频。总之,如此糟糕的面包根本难以下咽,汉使自然不会引进,说到底要相信老祖宗的“严选”。
相比之下,中国古人会蒸出松软的馒头、包子等,其中古代馒头自然也不会放糖等调料,但至少馒头松软。问题是,蒸馒头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,为何在西亚、欧洲等庞大区域内的人们,偏偏不蒸馒头、而啃坚硬无比的面包?
首先,蒸器问题
所谓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想要蒸馒头,得有相应蒸器。
距今243万年前,山西西侯度人就开始“玩火”,他们点燃了人类第一把火。
距今2万年时,中国人发明陶器欧维策略,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,是一件陶容器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。
在此之后,陶器技术开始扩散,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时,大江南北黄河内外,都出现了大量陶器,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:一是制陶技术越来越高,屈家岭陶器炉温高达千度;二是陶器种类越来越多,炊具(包括蒸器)、酒器、餐具、纺织用陶器等;三是陶器越来越普及,很多普通人墓葬中也有陶器,考古发现的上古陶器数不胜数,此外很多汉字都与制陶相关,历史上的尧应与制陶相关。青铜时代,贵族又制造了青铜蒸器,商周发现不少此类青铜器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人发明“蒸食”水到渠成,同时下面煮东西、上面蒸食,也是节约化的思路。最终,在更好的掌握给小麦脱麸后,由“蒸食”习惯自然而然的就会演化出“蒸馒头”,于是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蒸馒头。
相比之下,虽然在西方叙事中,环地中海一带制陶业发达,进化程度超过中国(西亚距今8900年时始有陶器,然后进化速度竟然超过中国),但除了百年前“发现”的少数精美的陶器之外,一方面种类太少,其中也没有什么蒸器,一方面数量太少,远没有实现陶器普及。
缺少陶器,缺少蒸器,缺少高温加热的容器,自然无法蒸馒头。说到底,应该不是做不出、学不会,而是缺少相应的硬件。
更为重要的是,陶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进化程度,那么既然种类、数量都很少,都远不如中国,连蒸馒头的器物都至少说很稀罕,何谈会有比中国更宏大的历史叙事?
其次,燃料问题
宋朝之前的燃料,肯定是以木材与干草为主,其中干草不需要什么技术手段,但木材却需要相应工具,比如斧头、锯子等工具。
商周时期,中国青铜铸造业非常发达,过去百年考古就发现100多万件青铜器,其中包括很多工具,比如斧头、锯子等。当然客观地说,虽然周朝青铜器逐渐在社会中层普及,但因为青铜材料较少的缘故,还是难以全社会普及。
春秋之后,中国发明“铸铁技术”,就是将铁矿石融化成液态,然后倒入模具中成型,这是“铸造”。与此同时,周朝高炉炼铜技术(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有相应考古发现)转化为高炉炼铁,考古发现的西汉荥阳一号冶铁竖炉日产生铁可达1吨。
也就是说,秦汉之后中国铁器可以迅速普及。因为铁制工具大量出现,于是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燃料,结合上文陶蒸器,那么普通家庭就也可以蒸馒头。下图陶模,侯马遗址出土,该遗址出土数万件陶模,其中包括标准件陶模,以及制造齿轮的陶模等,背后折射的是冶金业规模庞大。
相比之下,西方历史叙事中的环地中海的青铜时代、铁器时代牛的不得了,修了金字塔、在坚硬的石头上刻写无数工整的蝇头小字,但偏偏就是没有发现几件青铜或铁制工具。谈起工具,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件。
为何如此?西方有没有青铜时代不好说,但铁器时代的含金量存在重大问题,因为西方在14世纪前不会铸铁(近代才从中国学会高炉炼铁,之前铁产量很低,难以普及),采用的是“块炼铁”(炉子是一次性的、且不能大,太大的话,炼出的铁块不好搬运切割等),得到的是半融化的海绵铁,然后一件件的锻打成器,成本高、效率低、做工粗糙,因为含碳量太低导致硬度还差。
因为金属工具稀缺,且不可能普及,因此普通家庭就难以获得更多燃料做饭,结果就是“集中化供应食物”,即大家都去面包房买面包,而不会像中国那样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做饭。由于西方面包硬的像板砖,可以长期保存,但馒头却不能长期保存,因此这就导致西方不可能蒸馒头。
总之,西方古代不蒸馒头,背后反映的是缺少包括蒸器在内的陶器,也缺少相应金属工具,于是只能选择耐保存的硬面包,而不会选择柔软却不耐保存的馒头,这是客观条件导致的结果。如果按照西方历史叙事的话,理应不会出现啃干硬面包的事情出现。
最后,既然连生存所用的陶器、金属工具都严重稀缺,以至不得不啃干硬的面包,那么西方笔下的宏大古史叙事从何而来?为何古希腊的科学家们一边啃着干硬面包,一边研究当时社会用不到的理论知识,却偏偏不去为思考如何让陶器更普及、让冶铁更轻松、让面包更柔软?
米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